在寫《合理的傳說》和《金烏扇》的時候,都有固定的背景音樂。 合傳是北京交響樂團出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和黃河大合唱合輯;金烏扇是江蕙的《博杯》專輯。文思泉湧或寫故事不出來的時候,反覆不斷地播放這些背景音樂,對我來說,這是最容易幫助自己進入或留在故事世界的方法。
在寫故事的時候這算是好事,但當完成後,那些音樂再也無法從故事的世界裡切離。合理的傳說商業版定稿之後,我幾乎沒有再放梁祝那張來聽過。而現在,只要一聽博杯(特別是博杯這首歌),就無法避免想起高軒和流君。
就欣賞音樂的角度來說,其實這很浪費很可惜。 忘記在哪看過,說流行音樂的價值在於時代性。流行歌曲與聆聽者的生活與時代結合在一起,當很久以後再聽,能勾起人的回憶。因為同時代的人的記憶,這些歌曲構成印象,產生有時效的價值。電影、動漫以及其他主題音樂,也以與搭配的主體結合而發生類似作用。 但好的音樂(特別是古典音樂)和其他的藝術形式一樣,應該能夠被用許多不同的方式去解讀欣賞。在不同的心境下,同首樂曲會給人截然不同的感受。這樣音樂才是活著的,會隨著時代和聆聽者改變,永遠不老不死。
而現在,梁祝和博杯在我的腦海中都已定型,失去變化的活力。我很難過,卻又無能為力。如果下個故事能找到完全符合的背景音樂,我還是只能這麼做,然後再次殺死另一張專輯。
我的問題主要在於「寫作」這個印象太強烈,強過所有可以用來連結的感官記憶。寫故事的時間太久,花的腦力和靈魂也太強,所以故事寫完之後,世界上幾乎不可能有更強的記憶來蓋過它。音樂們就這樣被變成拋棄式了。
因此之故,我漸漸開始避免拿非常喜歡的音樂當寫作BGM。特別是對於非常喜歡的音樂家,把人家的作品和自己的故事連結根本就是侮辱原作。就像看了同人配對而影響對原作的詮釋那樣。
不知道在感傷什麼,大概因為又是星期一了吧?也或許是因為聽到博杯而一再想起金烏扇,自己都覺得很煩。
我是笨蛋作者,得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從故事中畢業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