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

高中死黨例如打包寄來美國的補給品之一。

 
第零次看時因為很厚就不想看;
第一次看時因為開頭就是冷硬派男性視點的性愛觀,所以放棄不看;
第二次看時因為沒啥小部頭的好看,所以無聊地硬啃下去。
 

剛開始看就忍不住想到東野圭吾的<超.殺人事件>中的超長篇小說事件。因為這本小說毫無意義加入各種敘述和知識的手法,跟那個實在太像了,看起來就像是在灌水。
 
然後跳來跳去講不同人和時間的敘述手法,一不處理好我就會很討厭。大概是因為別的事情而心情不好,看這本時越看越煩躁。就算能從「這是推理小說」的認知中得知那些敘述後面一定會有理由,但過於冗長的敘述和紊亂的情節,讓人放棄循線追蹤。
 
有些跟主線劇情相連的片段還則罷了。老實說,就算看到結尾,我還是不知道為什麼要插入當偵探時臥底的部份。增加故事複雜度和包含的公式種類嗎?感覺上好像是想把應該變成兩本的小說硬融在一起。卻變成沒有揉好的油土,東一塊西一塊不同的顏色,搞不清楚在幹嘛。
 
看到2/3本時,我真的很懷疑封面上那堆獎項到底怎麼落到這本書上的。於是越來越相信東野圭吾的鬼扯--或許評審都用讀稿機來審查;或著看到書又臭又長充滿了(對劇情或許根本沒幫助)的知識就拜倒了。
 
如果評審不是用讀稿機,也不是屈服於作者「把各種類型的偵探小說元素都塞進去」之下,全書的主要謎題--雖然跟一般預料的謎題方向不太相同--應該是得獎的原因。不過對我來說,即使本書的結局讓人出乎意料,翻回前文也能自圓其說。
但老實說,這個謎底我一點興趣也沒有,關我什麼事?
 
推理小說的目的不是在結局時讓讀者嚇一跳,不該以成功混淆讀者為成就。應該是種作者與讀者間智力的交流或競賽吧?近代大行其道的敘述式詭計,造成讀者對作者寫出的每字每句都膽顫心驚。連作者分身的敘述者(甚至偵探)最基本的狀態都不能信任了,那讀者還要信任誰?當然可以說中文譯為「推理」類型的故事原文為Mystery,本來就不限定純智性活動。沒錯,而且無論何種類型的故事都有其推崇者,我只好說對不起本人不好此道。
 
書末作者在某部作品的感言中提到,在那本書之後他因為家人的死去和看過太多生死,所以不再隨意於小說肆意描述中殺人詭計。或許就是這種想法之下,才設計出這種「不是以找出兇手/殺人手法為重點」的謎題。就這個觀點來說,本書的謎題和手法本身的確是有其標竿性,而值得讚賞。
另外,角色塑造尚稱鮮活並創意獨具。其餘從文字到寫作手法都不推崇,有些譬喻我根本不看不出類比性,應該不是翻譯問題吧?還有上面提過的敘述上灌水問題,直白地說,我真的看到很噁心。
 
或許是在心情很差的狀況下看這本書,所以評價低到自己都無法想像。心情好點時應該再重看一次,或許到時會改觀。(不過我懷疑自己哪時候才會心情好到願意把它拿起來重看。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eenowa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